發布時間: 2014-1-20 11:5 來源: 香港商報
內地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航運業也將面臨成本增加的負擔。隨著船舶供過于求和出口貿易縮減的雙重影響,部分船公司難堪重負。多家大型公司昨日陸續發布公告,申明將于4月再度上調部分航線的海運費、燃油附加費等費用。業內人士表示,這已是今年春節后航運業的第四次集體漲價,其中亞歐航線費用的漲幅已高達1.5倍。據記者了解到,這輪漲價過后,對生存困難的出口企業更是雪上加霜,薄弱的利潤將很難維持公司運轉,不少企業已經計劃放棄傳統加工制造業。
熱點航線漲幅翻倍
據了解,去年12月底便有不少船公司開始上調價格,但漲幅只是在20%以內。今年春節過后,作為全球航運業寡頭的馬士基(MSERSK)先后兩次上調亞歐航線運費,最新公布的4月海運費已飆升至1175美金/TEU(20尺柜標準箱),漲幅相比節前高達1.5倍。馬士基的提價也引致其它船公司跟進,地中海航運(MSC)、長榮航運(EMC)、中遠集運(COSCO)、中海集運(601866,股吧)(CSCL)等多家公司陸續發布公告,幾度大幅提價。
除歐亞航線外,中東、加拿大、中南美、紅海等航線運費也上調300-600美金/TEU,漲幅達到80%到100%。此外,南美航線的燃油附加費上漲至1260美金/TEU;歐洲、中東等航線的部分港口開始征收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RR(費率附加費),費用均為400美金/TEU。
據市場人士分析稱,油價高漲,使得船公司陷入更深的困境。本來集運市場主要航線裝載率僅為七至八成,下游貨主利潤微薄,還有部分航線貨量不足,船公司表示,運費上調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此外,今年珠三角企業開工情況較為低迷,工廠普遍受到招工難、融資難、匯率變動等多方面的影響,出口訂單相對偏少。第一季度本身就是出口行業的淡季,僅管目前幾大船公司的倉位并未出現冷淡,但業內人士認為整個行業今年的趨向仍顯悲觀。
數據顯示,馬士基2011年全年凈利潤僅為34億美元,同比上年銳減47%。而其它航運公司去年營運業績同樣遭遇利潤暴跌,深陷赤字的慘淡經營。泛太平洋(601099,股吧)運費穩定協議(TSA)在商定今年二次加費時表示,目前航運業受到船舶供過于求和經濟低迷的雙重影響,成本費用不斷上漲,如果船公司運費上升幅度太小,巨大的損失仍將接踵而來。
貨代業客戶流失
作為船公司與出口商的中間人,貨代公司也紛紛表示生意難做。廣州即達船務的銷售經理Andy認為,價格變動頻繁、漲價增幅離譜,特別是接單后價格的再次變動,使得不少貨代遭遇客戶臨時取消訂單,甚至客戶流失。
Andy表示,往常的漲幅僅有幾十美金,即便不調價,也在貨代可承受的范圍內。這次的漲幅都是幾百美金甚至上千美金,如果不漲價,便要自己承擔虧損。近幾個月來,CIF(保險費加運費)客戶大量流失,FOB(裝運港船上交貨)客戶的利潤又被拉低,其公司在廣州、深圳、大連以及香港的出口量均出現減少。
為了爭取客戶,有些貨代公司使出「拆東墻補西墻」的定價方案,將海運費的增幅均攤到其它費用項目中,達到「降低」海運費的目的。但此舉實際上只是增加出口商的成本,加大出口企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