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8-11-30 10:19 編輯:方方
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上,所有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流量的生意。
最開始的四大門戶霸占了第一批上網用戶,成為中國最早的線上流量聚集地,但當時也是最簡單的商業模式,通過新聞咨詢吸引流量,然后賣給廣告商賺取價值。
在移動互聯網時期,流量這門生意開始歸屬于騰訊,歸屬于微信,也就是在這個當口,微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微商“成名”已久。
早在2013年,韓束、俏十歲等眾多知名品牌就開始悄然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微商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國內微商行業從業人數依次為1257萬人、1535萬人、2018萬人,并且還在繼續增加。
但隨之暴露的除了累計的財富效應,還有野蠻和無序。
2015年4月10日的這一天,微商被徹底釘上了“恥辱柱”。
在當天《新聞直播間》節目中,微商熱銷面膜背后的種種亂象被央視記者曝光,被采訪的面膜生產商稱“添加激素是行內公開秘密”,檢測機構稱,“目前市場上共100多種糖皮質激素,有檢測標準的僅41種,落后于市場發展”。
以微商起家的俏十歲面膜,幾乎一夜之間痛失80%的銷量,后轉型實體店,其他品牌更是對“微商”的帽子避之唯恐不及。
微商的野蠻發展期戛然而止。
一、 微商“原罪”
從微商行業初期的發展來看,其原罪最終可歸結為兩點:一是內憂,二是外患。
1 . 人員內憂
“要想真正理解微商,你要先明白一件事情:微商賣的不是貨,而是賺錢機會。”一位資深微商從業者這樣說。
自媒體鋅財經曾經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二線城市的五星酒店燈紅酒綠,一家微商品牌的新品發布會正在舉行。品牌方花十幾萬請來的成功學導師正在臺上慷慨激昂地演講,突然,導師指著第一排的幾個代理說:“你們!請坐到后面去,把第一排讓給我們今天開瑪莎拉蒂過來的朋友。在場有開瑪莎拉蒂的朋友嗎?請坐到前面來!”
由此導致的是微商代理們自尊心的極度不平衡,甚至有人當場豪擲千金,最終品牌方賺得盆滿缽滿。
一位長期關注微商生態的自媒體人曾透露,目前,絕大部分微商品牌80%的貨得由代理內部消化,能賣給終端消費者的最多20%。
最初微商體系的崩塌正是起于此。一是產品端的貨物滯銷,內部消化帶來的財富支出不斷壓榨著行業從業者,入不敷出之下,真正認真帶貨的代理越來越少;二是整個過程悖離經濟學原理,在最基本的供求關系內,產品并未完成從生產到消費的市場流通過程,最終未觸及到C端用戶,市場流通差強人意,行業初期影響過小,用戶付費意愿不強。
此消彼長之下,從業者根本無法得到應有的財富回報,拉人頭割韭菜,微商行業的內憂尤為明顯。
2.產品外患
“即使說是海外直郵,但也不一定能保證是正品。”早在之前,江蘇蘇州警方就曾破獲一起假冒偽劣化妝品案,撕開了微商代購化妝品以假亂真的“冰山一角”。
顯然,在沒有機構背書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屢見不鮮。
基于微信朋友圈展示,微商的整個環節都只是個人口徑的描述,并沒有有序的統一管理模式,沒有平臺和機構作背書,所售產品不僅很難得到大眾的認可,甚至會進一步加深人們對整個行業的抵觸。
作為一個新生的行業,這種行為無異于慢性自殺,微商行業風雨飄搖。
二、市場需要微商
不可否認的是,微商確實有它存在的意義。
愛庫存創始人王敏曾表示,現如今很多品牌商的庫存占到了銷量的20%以上,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將庫存低價轉讓給批發商。而2015年王敏調研期間,正是假貨、串貨肆意橫行的時期。“淘寶上低價賣品牌的,在名字中間加個星號或者用諧音,還有串貨的,嚴重打亂了品牌的價格體系。所以在那時候,很多品牌的庫存放兩三年也不放出去,寧愿堆在倉庫里。”
對于品牌商而言,并不期望庫存能帶來多少毛利,只希望庫存能被合理消化,低價給批發商所帶來的價格風險和品牌傷害,又是品牌商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微商自然成了最佳途徑,但沿襲之前的模式必然會陷入死循環,對于整個行業和電商市場都將是不利的。
在中國廣袤的人口基數加持下,整個微商市場的用戶絕對數量很多,曾數據顯示,在中國發展了20多年的直銷市場,總體規模不過3000億,但只有6年發展的微商市場,規模卻超過了5000億(微商的市場體量目前沒有很精確的統計,此數據來自2017年中國電子商會微商專委會)。
在正確的邏輯和切入點之中,微商行業需要新的模式和定位來填充傳統電商之外的市場空白。
機遇與挑戰并存,微商轉型迫在眉睫。
三、 尋找新微商
“我們現在基本都用愛庫存上貨,直接用平臺的一鍵轉發等功能直接轉發到朋友圈。”一位之前一直從事微商行業的用戶這樣告訴媒體記者,“現在要比之前規范、簡單多了。”
據了解,愛庫存中像她這樣的代購還有超50萬之多,助力微商轉型,去除品牌方庫存,成為愛庫存瞄準的市場。
這家專攻正品低價好貨的社交電商,上游連接品牌商,打通庫存數據和資源,下游通過代購連接消費者。截至目前,平臺已發展代購超過50萬人,合作品牌達到5000家以上,最新數據顯示,平臺11月份單月GMV已超4億元。
前端對接品牌庫存,將其轉化為數據上架到APP,代購作為小b通過APP將產品轉發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收到消費者的付款后再從APP下單,愛庫存將訂單匯總分發給品牌方,隨后的物流也是經品牌方到代購再到消費者。
和傳統的微商行業比較,愛庫存的模式優勢顯而易見。
對于品牌商來說,一方面按訂單給代購發貨,避免了小b囤貨串貨的風險;另一方面,代購能有效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價格信息又不會被互聯網搜索引擎收錄,不影響正常的定價體系。
對于行業本身而言,平臺直接對接品牌方,以平臺聲譽作為背書,有效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同時簡化操作流程,通過更為簡單的操作模式來擴容行業市場。
“愛庫存APP的定位就是幫助代購提高效率的工具,為代購服務。”創始人王敏這樣告訴記者。
助力微商行業轉型,規范市場化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庫存,這正是愛庫存目前所做的。
從可行性分析,愛庫存更加符合社交電商的定位,與傳統電商相比,愛庫存的優勢在于推薦和展現,利用微信朋友圈超量級的流量實現更為全面化的觸及,在專業化、模式化的基礎上對微商行業進行全面升級。
除此之外,愛庫存還為微商行業創立了真正的購物節。
9月22日,愛庫存宣布推出全國首屆“代購節”,意圖打造代購行業的“雙11”。代購節當日銷量逼近5000萬,5萬余名職業代購日下單商品超40萬件,共計百余國內外知名品牌參與。
對于愛庫存的助力微商轉型模式,王敏還有更多的想象。“從品牌去庫存切入,利用S2b2C的社群分銷體系,在達到一定規模后,形成面向上游的議價權和面向下游的定價權,提升毛利空間。”
這也意味著,微商(代購)們將拿到更多的利潤分成,消費者可以獲取更為低價的產品,最終反哺品牌方銷量,實現品牌方、代購、消費者共贏的局面。
▼
今年10月,愛庫存公布了其獲得1.1億美元B+輪融資,從成立至今的一年多時間里,已累計融資近15億元。在資本的不斷加持下,愛庫存已經成為了電商行業不可忽視的力量。
對于微商行業而言,即便在之前的幾年被貼上了各種負面標簽,但它并沒有被輿論殺死,反而迸發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
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隨著愛庫存等企業的逐步發力,微商行業必將停止“逃亡”,迎來一次大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