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發布時間:2024-3-7 9:45
發揮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優勢,鼓勵產學研協同打造國產開源開放基礎大模型;聚焦“小切口,大縱深”,推動大模型垂直化、產業化落地;積極打造可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各類場景,推動大模型賦能產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加快探索數據要素交易模式……多名代表委員結合一線調研和思考,積極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建言獻策。他們認為,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應用場景,培育新質生產力,對于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本報記者 于蒙蒙 楊潔 段芳媛
深層次融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
人工智能發展如火如荼,被視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和重要驅動力量。其中,大模型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礎日益成為行業焦點。在業內人士看來,以通用大模型為基礎、以垂直行業為主體的大模型發展模式初現,并在多個重點領域快速發展。
“在大模型應用方面,2024年是大模型應用場景元年,我國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模型發展之路!比珖䥇f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周鴻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發展大模型的一個重要方向應該是借助產業和場景的優勢,將大模型與業務流程、產品功能相結合,尋求多場景應用、垂直化和產業化的落地,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周鴻祎建議,政府部門、央國企率先提供更多應用場景,聚焦“小切口,大縱深”,推動大模型垂直化、產業化落地。他提醒,企業用大模型不能冒進,而是要用AI逐步改造業務,循序漸進,積小勝為大勝。
不少代表委員建議,要豐富應用場景,賦能更多行業,推進深度融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建議,以推進AI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核心環節為方向,聚焦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娛樂等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未來生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多模態人機交互、智能助手、工業理解計算及代碼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創新應用。
對于這一愿景,楊杰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讓人工智能不僅會‘做詩’,更要會‘做事’,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生產力的深層次變革”。他表示,當前,AI大模型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加速邁入規模應用的新階段,推動人工智能從助力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輔助手段,升級為支撐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和核心能力,加快從“+AI”向“AI+”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天娛數科副總經理賀晗建議,在全國范圍實施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示范應用推進計劃,鼓勵工業、金融、商務、交通、醫藥、政務、教育、文旅、傳媒等行業領域深度挖掘、積極打造可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各類場景,推動大模型賦能產業互聯網平臺應用,通過大模型技術對現有生產、服務和管理方式進行升級,實現業務流程創新和再造,在“降本提質增效”的同時,開發新功能、形成新產品、拓展新應用,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更加深度融合。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人工智能,必須有牢固的基礎設施。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馮丹對記者表示,算力是大模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包括“算”“存”“傳”等。期待有更多國產化的算力、存力等基礎設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建議,應進一步優化算力資源布局。完善全國算力網絡一體化規劃,適度超前統籌建設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構建國家級算力智能調度體系,推動建設布局合理、資源多樣、覆蓋全面的先進算力供給體系;針對長三角等算力需求旺盛的重點區域,加大對國家樞紐節點、邊緣算力等方面的政策、資金配套支持力度;支持開展智算技術研發重大工程,持續提升國產通用處理器性能。
除了算力,數據資源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已經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建議,規范數據標注標準,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數據標注方法,加快數據要素的共享、流通與交易。加快探索數據要素交易模式,由政府引導或相關行業組織牽頭構建有利于數據交易模式創新與合規的新秩序,推動數據交易行業有序發展和健康成長。他還建議,應加大政府主導的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
人工智能快速延展滲透對人才技能升級要求較高。多名代表委員認為,加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將成為我國產業持續升級的關鍵因素。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和社會教培機構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培訓,以適應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應用廣泛的特征。具體來看,可結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況,通過配套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和機構靈活設置從人工智能基礎素質培訓,到尖端前沿人工智能人才的系統性培養,有效滿足當前各領域對人工智能應用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