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3-12-11 9:38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典型案例。案例顯示,有詐騙團伙從物流公司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0萬余條,再通過物流公司以貨到付款形式向全國17萬余人“盲發快遞”,騙取30余萬元。這一現象應引起人們重視。
“盲發快遞”騙局,是詐騙分子非法獲取電商用戶信息后,將顯著低價的商品虛標高價,自行發給客戶,利用貨到付款與貨品實際差價獲利。盡管簽收率很低,但由于盲發基數大,非法獲利金額往往數額巨大。
打擊“盲發快遞”騙局,要從詐騙產業鏈各環節著手。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不規范的貨到付款快遞業務,是“盲發快遞”騙局的生存土壤。快遞企業要加強監管,升級技術手段,對個人信息等敏感數據查詢予以實時監測與管控,規范員工賬號權限。對于公司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應予以嚴懲。此外,要依法強化快遞寄件查驗責任,通過提升技術識別能力和處置效率、引入黑名單制度等,加強對“盲發快遞”的風險防控,切實履行物流公司社會責任。
規避“盲發快遞”騙局,消費者自身也要留個心眼。正規快遞到付需收寄雙方知情同意,消費者如果收到未知快遞,應先回想自己近期是否有過網購行為,并檢查收件人相關信息是否準確。遇到收件人是家人、朋友、同事的情況,要盡快與其聯系并加以核實,避免盲目付款代簽。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快速翻新,迷惑性不斷增加,防騙難度日益加大。除了“盲發快遞”騙局,“快遞滯留件盲盒售賣”等騙局也層出不窮。對此,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切莫相信天上掉餡餅。 (作者:銀 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