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發布時間:2023-11-2 9:41
本報記者 謝嵐 見習記者 梁傲男
10月31日,2023云棲大會在杭州云棲小鎮正式開幕,主題為“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現場布設40000平方米科技展,涵蓋算力、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三大主題,并設有兩場主論壇、500余個熱點話題。
展示云計算完整產業鏈
在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要打造AI時代最開放的云。“不開放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未來。”
童語故事創始人兼CEO張華在分享創業故事時表示:“有了大模型、云計算這些成熟的技術,才能讓我們實現低成本高效創業。”
據了解,本次展區全方位展示了云計算完整產業鏈,系統展示了云計算領域的廣泛創新。
“開放性的云生態,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可以讓各方參與者共享資源和技術,從而加快創新的速度和效率。”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今年暑假火爆一時的妙鴨相機于“人工智能+”展館展出。“妙鴨相機與‘通義萬相’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有相似之處,作為國內第一批云原生的AIGC應用,妙鴨相機對算力的需求較高,生成高質量的‘寫真’相片之前,要對用戶上傳的圖片進行微調訓練,算法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針對性的在線推理。”阿里云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曾推出《征途》系列、《球球大作戰》等游戲的巨人網絡相關負責人在現場對記者表示:“巨人網絡使用阿里云人工智能平臺PAI快速搭建起巨人AI繪畫平臺,進行繪畫模型訓練和推理服務,結合PAI的推理優化能力,平臺出圖速度顯著提升50%至100%。”
阿里云首席技術官周靖人表示:“隨著大模型技術與云計算本身的融合,我們希望未來的‘云’可以像車一樣能夠自動駕駛,大幅提升開發者使用‘云’的體驗。”
多個大模型亮相
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大模型”首次以主題展區亮相,圍繞MaaS(模型即服務)的核心理念,以算力為基礎,以模型為中心,從人工智能開發者、模型工具廠商和人工智能應用等不同主體視角,展示AI大模型領域研究成果和先進行業模型應用,體現先進智能算力和模型基礎服務對我國AI大模型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支撐作用。
記者注意到,“AI大模型時代新應用”展館內人頭攢動,現場有觀眾表示,很少見到這般熱鬧的行業展會。
百川大模型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百川智能是今年4月10日成立的公司,半年以來共發布了7款大模型,包括4款開源、2款閉源、1款長窗口的大模型。“我們在開源和閉源這兩個領域都是有推進的,快速迭代的背后離不開云計算的支持。”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帶來其首個圖文混合創作大模型“書生·浦語靈筆”,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我們做的是免費商用的開源模型,以及全鏈條的開源工具。只要向‘浦語靈筆’提出創作一篇攻略,即可‘一鍵生成’圖文混合文章。”
10月30日,昆侖萬維宣布開源百億級大語言模型“天工”Skywork-13B系列,并配套開源了600GB、150B Tokens的超大高質量開源中文數據集。現場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該模型即將全面開放商用,開發者無需申請,即可商用。”
一汽集團則帶來了基于阿里云大模型開發的GPT-X大模型,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模型結合了汽車行業與“紅旗”品牌雙重特點,基于一汽云原生技術架構及數據底座,構建大模型分層能力,重塑各領域業務模式,實現效能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云棲大會現場,阿里云發布了千億級參數規模的通義千問2.0。周靖人表示,大模型是本輪AI浪潮的核心技術,基礎模型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AI產業化的前景。阿里自研大模型通義千問2.0通過阿里云全新升級的人工智能平臺PAI,為AI產業化的深入提供了“智”的保證。
現階段,國內大模型與國外一流的大模型還存在差距。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大模型與行業相結合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大模型的訓練和部署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不同行業的應用場景也呈現出不同的需求特點。因此,如何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及滿足定制化需求,是大模型與行業相結合時亟須解決的問題。”
面對國內大模型遇到的挑戰,阿里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隨著大規模智能算力需求爆發,阿里云已在全球30個地域建設了89個云計算數據中心,提供3000余個邊緣計算節點。同時,阿里云對外提供API服務,幫助不同行業大模型的訓練。除了通義大模型外,中國一半大模型公司正“跑”在阿里云上,百川智能、昆侖萬維、vivo等大批頭部企業及機構均在阿里云上訓練大模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人類已步入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大模型將在各個方面起到“點亮智能”的作用,大模型浪潮將超越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