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件投遞到智能小格子里,收件人手機上跳出一個提取碼,然后憑碼取件。2013年在無錫悄然出現的“快遞智能收件箱”應用,在經歷了“覺得新鮮”到“被人抱怨”的跌跌撞撞之后,如今已被市民欣然接納。當外形洋氣的智能快遞箱成為很多高檔小區的標配后,一些老小區、辦公大樓甚至是醫院這樣公共場所都發出了“我們也想配一個智能箱”的呼聲。然而,面對市場的信任和缺口,行業內卻回應“有苦說不出”。
“快遞智能收件箱”的運營模式在錫城的盈利情況如何?為何面對市場空間,業內人士竟叫苦不迭呢?“快遞智能收件箱”究竟會如何發展呢?
市場:“給我們也裝一個吧”
快遞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已接到不少主動詢問能否安裝“智能箱”的市民,其中多為辦公大樓的白領,也有一些“眼熱”的老小區居民。“辦公大樓的快遞管理壓力不小”,工作人員分析,“上午9點是快遞投放的高峰,也是白領最忙的時候,快遞員打了一圈電話沒人取件,包裹就被堆放在門廳的一角,不美觀也不安全,這時候智能箱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此外,工作人員透露,工廠、醫院等一些公共場所為了緩解收件壓力也已主動聯系“智能箱”企業上門安裝。
“智能箱”在無錫經過了三年的摸爬滾打,因為不限定取件時間、分流物業收件壓力、保護了收件人隱私等優點,已被市民欣然接納。據統計,目前,錫城有1000個左右的社區和500個左右的公共場所安裝了“快遞智能收件箱”,格口數超過58000個,但是整個錫城的需求量遠不止這些。
協會工作人員透露,因為一臺標準大小的智能收件箱至少需要10平方米,有一些老新村的公共面積不具備安裝條件,只能作罷,而不少大型公共場所內的“智能箱”正在悄然鋪開。依靠激增的市場,去年6月初才開始在錫城布局的豐巢科技截至上月已落地了400多臺智能快遞柜,主要集中在CBD、醫院、學校等位置。“預計到今年年底總計布局600臺”,該企業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以醫院為例,這次落地的是一臺1拖6的智能柜,格口數139個,但是醫院住院大樓一天的快遞量在200個以上,因此仍屬供不應求的階段。
業內:“裝一個虧一個”
令人意外的是,面對一路看漲的市場需求量,行業內卻不是一派“有錢可賺”的欣喜。“經營缺口相當大,每年虧損都是以百萬計的”,速遞易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的總經理王鑫有些無奈,“裝一臺虧一臺”。
他介紹,速遞易自2014年進入無錫市場以來,運營成本逐年增加,目前處于虧損狀態。速遞易的主要收入就是向使用柜子的各家快遞公司收錢,按格子大小每使用一次的價格在0.4-0.6元,但公司提供了充值優惠活動,算下來每次也就向快遞員收0.2-0.3元。由于柜子翻箱率高,即便一次收得很少,一年也能有200萬元的收入。
但隨著設備數量的增加、使用時間的延長,柜子的人力成本、運營成本、設備折舊成本都水漲船高。“24小時通電,一臺設備一個月的電費就高達上萬元。”此外,由于惡性競爭的緣故,如今智能設備進入小區的進場費已從最初的2000多元漲到了4000元以上,50%的漲幅讓200萬元的收入顯得杯水車薪,據透露,速遞易現在全市900套設備每年的成本在800萬元以上,缺口達到了每年600萬元。
解密:“期待支持、期待新模式”
面對“可怕”的缺口,“智能箱”企業都盼望“政府支持、新模式的誕生”。據悉,去年智能快件箱就被納入了無錫市政府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計劃完成500個社區的智慧遞送柜建設。作為提供智能產品的速遞易、豐巢智能等快件箱企業,這兩年都獲得了市政府的相應支持。
此外,王鑫透露,作為“智能”設備,現在正在醞釀新的盈利模式,預計未來會從生活服務的角度入手,進一步提高社區智能化的同時實現箱體的盈利。其透露,行業內的設想是收件箱以后和社區金融、洗衣、外賣等衍生產品掛鉤。“以洗衣為例,現在上門取衣送衣的費用相對較高,但是未來會以一組智能柜做依托進行衣物交付,一方面相對減少市民的支出,另一方面還能提高上門收取的效率。”同時還會有一組柜子做冷鮮柜,專門解決目前生鮮必須送上門,收件保鮮難度大等問題。此外,箱體上還會招標投放一些柜箱廣告,但是內容將限定為與社區住戶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