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發布時間:2023-7-10 9:46
文/羊城晚報記者 符 暢 盧佳圳 實習生 黃明圓
中國電競戰隊在全球知名賽事中奪冠沖上“熱搜”;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被列入新職業;電子競技運動成為杭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近年來,“電競”頻上熱搜,走進大眾視野。
隨著電競產業飛速發展,人才缺口越來越大。人社部有關報告顯示,目前電競產業只有不到15%的崗位處于人力飽和狀態,且未來五年對細分領域人才的需求依然很高。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高校近年來積極打破困局,為培養電競人才貢獻力量。據了解,“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2016年11月被列入高職類專業后,國內多所高校陸續開設電競相關專業。電競專業的學生要學些什么?如何培養更高質量的電競人才?圍繞這些問題,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撕掉“打游戲”的標簽
“這里很難蹲到對面輸出”“站位太分散了,不好開團”……屏幕上,王者榮耀比賽正激烈進行;屏幕外,王佳樂、王鋒程和幾名同學邊觀賽邊分析戰況。
這一幕發生在廣州體育學院,是該校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學生正在進行電競訓練。2022年,該校成為華南地區首個開設該專業的公辦本科高校,共招收31名學生。“報考電競專業是覺得這個行業有發展前景。”王佳樂說。王鋒程則表示,他喜歡玩王者榮耀等游戲,選擇這個專業既是出于興趣,也是覺得“新奇”。
在傳統觀念中,電競總被貼上“打游戲”“不務正業”的標簽。廣州體育學院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們坦言,他們在選專業時曾遭到父母的反對,但通過向父母科普電競并非只是打游戲,還包括游戲開發、賽事運營、內容宣發等上下游產業的方方面面,最終獲得了父母的理解。
“電競專業并不教學生打游戲。我們希望基于目前電競行業的需求,培養綜合型人才。”廣州體育學院數字體育教研室老師徐澤瀟介紹,電競專業課程既涉及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運動生理學等體育學領域知識,也涵蓋計算機編程技術、電子競技項目開發等技術領域知識,此外還設置有電子競技市場營銷、電子競技賽事運營與管理及電子競技解說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賽事組織策劃方面的各項能力。
實際上,廣州體育學院在2019年便開始探索培養電競人才。2019年,該校在三個學院分別新增了電子競技運動管理、電子競技解說和電子競技康復與治療專業。也是在2019年,廣州體育學院原電子競技教研室(現更名為“數字體育教研室”)牽頭成立了廣體電競俱樂部,通過模仿職業電競俱樂部的運營模式,讓學生參與到電競賽事的實際運營工作中。
就讀于廣州體育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盧梓翱,從小就是英雄聯盟的愛好者,進入大學后,他先后加入學校電競協會和電競俱樂部,如今已是電競協會會長、電競俱樂部競賽部部長。“我們剛剛舉辦了學校英雄聯盟比賽,從策劃到落地執行全部由俱樂部成員完成。”盧梓翱說,他也身體力行開展電競科普,“作為電競協會會長,在協會開設的校本課上,我會向同學們普及電競與游戲的區別,希望慢慢地改變大家的觀念。”
人才需求缺口仍較大
廣東電競產業發達。《2022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報告》顯示,廣東省電競企業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占比達17.31%。《2021廣東電競產業發展報告》則顯示,2021年廣東電競產業收入達到1236.3億元,全國占比73.6%;其中,電競從業人數在全國占比達31.6%,電競從業人數全國第一。
不過,電競產業也面臨嚴峻的現實挑戰。有業內人士指出,當下的電競產業最缺乏的不是用戶、資本及熱度,而是行業標準規范和專業化人才。
廣州體育學院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負責人魏冉表示,截至2022年,我國開設電子競技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達145所,而本科院校僅5所,這說明我國在培養高層次、高學歷電競人才方面力度還不夠。
徐澤瀟表示,高校的電競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來培養人才,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不能對電競人才的就業形勢盲目樂觀。一方面,行業內缺乏整體的規范和標準,用人單位對招收人才的需求較為模糊;另一方面,電競屬于新興行業,除了專業技能外,要求從業者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這也進一步加大了人才培養的難度。
從企業角度來看,隨著電競產業的蓬勃發展,對口崗位和周邊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除了電競賽事本身,還包括內容策劃、賽事運營、賽事轉播以及圍繞電競賽事所衍生而成的產業鏈。“行業復合型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需求缺口較大。”趣丸科技副總裁、TT電競CEO劉一非認為,由于目前我國電競產業屬于新興領域,社會大眾對這類職業的認知存在偏差,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程度還處在從“0”到“1”的建設起步階段,整體行業標準、人才培養體系、人才輸送體系等相關鏈路都有待完善。
政、企、校多方發力
面對電競產業發展的迅猛態勢,如何應對專業化人才短缺帶來的挑戰?政府、企業、高校均在探索破局之路。
廣州一直以來重視電競產業發展,多次出臺扶持電競產業發展的政策。2019年出臺的《廣州市促進電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廣州力爭到2021年基本建成“全國電競產業中心”。2022年發布的《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又明確,要大力發展游戲電競產業,加速打造“世界電競名城”。
從“全國電競產業中心”到“世界電競名城”,廣州在電競產業布局方面定下了更大戰略目標。而專業人才作為電競產業的“金字塔基石”,成為各區的搶手“硬通貨”。例如,黃埔區2020年出臺電競游戲“雙10條”政策,提出率先開展電競人才認定,建立電競游戲產業人才認證服務體系。天河區先后出臺《廣州市天河區電競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廣州市天河區關于扶持游戲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產業人才扶持力度。
電競企業也通過布局電競職業人才培養,探索電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趣丸科技為例,該企業一方面通過與廣州體育學院、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的校企合作,打造電競人才培養基地、開設創新型課題研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電競職業人才培養機制,如提供俱樂部運營、賽事主播等崗位的實習和工作機會等。“建立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體系,輸送多元化、復合型人才,是電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將為電競產業鏈上的各個領域帶來更多價值貢獻。”劉一非說。
“我們也希望從企業角度出發,培養更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魏冉介紹,學校通過與電競企業搭建“產學研”平臺,讓學生參與到學校與企業合作項目的實際運營中,有利于學生了解行業的真實需求,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而企業也可以通過“產學研”平臺挖掘其所需的專業人才。她還透露,該校今年秋季將迎來全國首批數字體育方向研究生,旨在培養更多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推動電競行業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學歷教育穩定、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完善,電競人才緊缺問題才能解決。”廣東省電子競技運動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羅覺慧認為,未來,開設電競相關專業的高校可在電子競技理論研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可以開展更多高校電競賽事、電競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為電競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并且從正面引導社會大眾了解和認識電子競技運動。另外,高校還可以與相關協會、培訓機構等合作舉辦電子競技裁判員、電子競技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班,推動電競人才培養朝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