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發布時間:2023-4-3 9:48
馬丹
ChatGPT的大熱,GPT-4、文心一言等相繼問世,人工智能正越來越深地嵌入大眾生活。智能對話、三維重建、AI換臉等技術,讓科幻變成現實,展現了產業變革的藍圖。然而,因AI技術被拿來作惡的事件時有發生,種種隱憂隨之浮出水面。
近日,一位女子在地鐵上拍的日常照片就被AI“一鍵脫衣”,利用深度合成技術而成的“裸照”網絡散播,給照片女主角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她因此正在搜集證據準備維權。而一些“AI換臉”的App使用明星的圖片制作換臉視頻進行推廣,其趣味性背后也暗藏了不少法律風險和侵權糾紛。有媒體報道,AI明星換臉、特效定制服務等已成為一條灰色產業鏈,不少不法分子將AI換臉等技術用于色情影視的制作和傳播,女明星甚至素人女性都成為“AI黃謠”受害的重災區。
其實,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但當有心之人、惡意之徒將它當成“一鍵脫衣”“AI換臉”的作惡工具,那么,如何讓技術向善,成為全行業、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當下,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技術不斷創新,各場景新應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要引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符合人類社會的價值觀。
我國較早開始探索針對人工智能的立法。2021年9月,中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強調應將倫理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并針對人工智能管理、研發、供應、使用等活動提出了六項基本倫理要求和四方面特定倫理規范。針對“AI換臉術”等還專門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規定,比如今年1月10日開始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就對深度合成技術應用提出規范。
在我看來,科技向善本質是指“人”的向善,所以在新技術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倫理先行的理念。“AI作惡”事件頻出,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人工智能倫理問責機制;推動科技向善,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各方同行。研發人員要確保先進科技手段始終處于負責可靠的人類控制之下,預防算法被濫用,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與此同時,技術使用也需要監管,對利用技術作惡的人要有懲戒。全社會需要達成共識,科學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類,千萬不能讓AI成為傷人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