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22-4-28 9:33
3月以來,我國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形勢比較嚴峻。堅持“動態清零”防控策略不動搖,要以快制快、精準應對、嚴防嚴控,同時做實民生保障,將“暖服務”融入有力防控中,盡可能滿足民眾正常生活需求。這就必須暢通物流動脈,潤滑保供鏈條。
前段時間,“貨車困境”牽動人心,大量貨車受封控管理影響“下不了高速”,造成保供物資大面積滯留,居民下單物資不得不延期配送,引發了一系列矛盾。近日來,隨著路網阻斷堵塞等問題得以不斷解決,物流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近日召開的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努力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明確足量發放使用全國統一通行證,核酸檢測結果48小時內全國互認,實行“即采即走即追”閉環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這是對過往經驗的總結凝練,也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要求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關鍵堵點,并在此基礎上削減政策冗余,助力政策兼容,激發市場經濟環境下多要素的流動活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百米”的堵點,與解決上游貨源短缺同樣重要,直接決定民生保供成效。在政府的“白名單”中,有電商平臺表示通過激勵措施招募快遞員增援,有的大型倉儲堅持24小時運轉,還有生鮮商家積極推出保供套餐,這些都為保供注入了市場化與數字經濟的力量,釋放出強鏈補鏈的巨大潛能。社區也應建立完善的居民團購、快遞分發體系,同時做到嚴格消殺。
保供是防疫的堅實后盾,也是防疫底氣與合力的源頭所在,必須兩手抓、兩不誤。這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題中應有之義。春光正暖,綠意漸濃,氣象學意義上的“倒春寒”已被擊退,而在抗疫敘事中,我們也迎來了多地實現社會面清零的好消息。當前,我們處于“動態清零”的關鍵時刻,科學施策,精準施治,破解物流困境,打通民生動脈,“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勝利終將屬于我們。
(作者:呂京笏,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