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發布時間:2022-2-17 9:37
指向相關灰黑領域或詐騙陷阱的“假紅包”威脅、侵犯了網民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網絡生態,擾亂了網絡秩序。整治網絡環境應該把清理“假紅包”作為一項重點內容。網民要增強對“假紅包”的警惕意識,牢牢守住捂緊荷包這條底線。
李英鋒
“疫情補貼紅包”“假日補貼紅包”“酒店開業紅包”……轉發特定數量的群或好友就能領取。隨著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搶紅包成為不少人的愛好。然而,有些紅包并非“免費午餐”,當人們興沖沖地點開后可能發現,不僅沒搶到錢,還被引流至一些軟色情甚至淫穢網絡小說網站,遭受金錢損失、信息泄露。(據2月7日中國新聞網報道)
清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假紅包”的忽悠點或殺傷力正在于此。從外表看是誘人的紅包,點進去之后卻很可能是坑人的陷阱。在“假紅包”的欺騙誘導下,人們很容易泄露個人隱私信息,下載安裝非必要軟件甚至垃圾軟件,被動訪問低俗色情網站,掉入電信網絡詐騙的坑。
顯然,指向相關灰黑領域或詐騙陷阱的“假紅包”威脅、侵犯了網民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網絡生態,擾亂了網絡秩序。
防范“假紅包”騙局需要一道社會責任防火墻。網民作為維護自身權益的第一責任人,要增強對“假紅包”的警惕意識,在心里繃緊安全弦,看到來路不明的非傳統紅包時,少沖動,多質疑,保持必要的謹慎和理性,不盲目點搶、轉發,不隨意泄露身份證號、聯系方式、銀行卡號、密碼等個人隱私信息,牢牢守住捂緊荷包這條底線。一旦發現上當受騙,或發現“假紅包”鏈接了相關違法行為,立即向監管部門舉報反映。
整治網絡環境應該把清理“假紅包”作為一項重點內容。網信辦、文旅、公安等部門有必要對“假紅包”亂象進行全面排查,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積極收集“假紅包”的違法侵權線索。在此基礎上,區分“假紅包”的表現形式、騙人套路、危害后果等因素,給違法侵權的“假紅包”畫像,拉出“假紅包”的黑名單,該清理屏蔽的徹底清理屏蔽,并針對“假紅包”關聯的違法行為依法調查追責,讓“假紅包”的始作俑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價。同時,針對各類“假紅包”的騙人套路進行解構,向社會發布防騙警示,教育指導民眾提升對“假紅包”的甄別能力。
相關網絡平臺、APP軟件運營方也責無旁貸,應與監管部門緊密協作,針對“假紅包”可能引發的違法侵權問題進一步健全管理機制,研究摸清“假紅包”的關鍵詞,利用大數據篩查+人工核查的方式對“假紅包”進行識別攔堵,對制作傳播“假紅包”的賬號進行封限,降低“假紅包”的復制傳播率。如發現“假紅包”涉嫌關聯違法行為,則及時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告。
“假紅包”的亂象背后很可能關聯很多違法侵權行為和灰黑產業鏈條,因而,相關各方對防范、治理“假紅包”騙局一定要重視起來,瞄準“假紅包”的違法點、侵權點、隱患點、風險點,切實負起責任,強化措施,形成合力,健全長效常態機制,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