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競爭力 航運央企重組成數高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6-5 9:52
航運股受惠市場憧憬四大航運央企有機會重組,加上國家及發展“一帶一路”,不少分析均認為航運央企如中海集運(02866)(滬:601866)與同系中海海盛(滬:600896),甚至是競爭對手中遠洋(01919)(滬:601919)重組機會頗高。
集運行業重組 可優化船隊效率
國家推行一帶一路的政策,不論向外向內都有必要提升國企的競爭力,目前中國的供過于求的狀態已持續十年之久,公司重組可以優化船隊效率。
與中海集運同屬中海集團旗下中海海盛自4月15日起,因重大事項停牌,市場已經猜想或有機會是重組之兆。中海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還有中海發展(01138)(滬:600026)和中海科技(深:002401)。
中海集運經營范圍涉及集裝箱運輸、船舶租賃、攬貨訂艙、運輸報關、倉儲、集裝箱堆場、集裝箱制造、修理、銷售、買賣以及船舶管理服務等領域。截至2014年12月底,中海集運船隊規模達156艘,整體運載能力達到72.4萬標箱(TEU),以總運載能力計,中海集運目前位居全球班輪行業第七位。
而中海海盛,主營國內、國際沿海煤炭、鐵礦石、糧食等大宗散貨及近洋液態瀝青、液體化學品等特種貨物的海上運輸業務,兼營貿易、船務代理等業務。中海海盛年報顯示,公司2014年營收10.44億,同比去年增長0.11%;凈利潤虧損1.94億元,凈利潤相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083%。
兩家公司同屬于中海集團,中海海盛的盈利能力下滑,如要善用規模透過合并重組是其中一個方法。而中海集團整合之后,便可開始另一航運央企中遠集團進行重組。
中海集運若與中遠合并 運力規模將達馬士基一半
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一直是競爭對手,在全世界有近千家成員公司、機構,員工8萬多,船舶600多艘(總計3000多萬噸),航線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個港口,海外獨資和合資企業50多家。中遠集團旗下有中遠洋、中遠太平洋。中遠洋是中遠集團主業的海外上市旗艦平臺,提供綜合集裝箱航運服務的主要全球供貨商之一,業務包括提供集裝箱航運價值鍵內廣泛系列的集裝箱航運、集裝箱碼頭、集裝箱租賃以及貨運代理及船務代理服務。
假設中海集運與中遠合并,運力規模將達到馬士基的一半,運力就能上升到全球第3、4的水平,運力占比能達到8.2%。規模效應下,令運力能夠覆蓋到更多的航線。
業務范圍之中,二者之間有重迭也有各自特有的其他業務,而航線分布方面,中遠主力國外航線,參與世界航運聯盟;中海則以擅于經營國內內貿航運,爭取最大收入。如果兩者整合應可發揮協同效應。同時,對比石油企業的千絲萬縷的財金關系及極度龐大的架構,航運央企的重組阻力應會較細,成事機會較大。
估值過高 現付運缺口 大行潑冷水
在重組概念及首季業績理想之下,中海集運一度沖高至4.97元,與初的2.5元升近一倍,近日回落亦維持企穩4元以上。但大行對中海集運依然潑冷水。瑞銀發表報告指出,雖然中海集運首季業績理想,惟瑞銀指出,現貨運費于4月急跌,公司盈利有下行風險,故分別調低2015/16/17年每股盈利預測26%、19%及17%。該行同時指出,考慮行業基本因素以及下行風險增加,中海集運現時估值過高,故調低公司評級,由“中性”降至“沽售”,但維持目標價2.5港元。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指,對今年集裝箱航運的前景仍趨審慎,相信運費及盈利會在明年至2017年初有強勁復蘇,主要因為回復至供求平衡以及新船付運較為平穩。
摩通又認為,干散貨業務的復蘇則會延遲至今年底至明年初,主要受到即期運費因為內地煤炭及鐵礦入口減慢,令即期運費有所調整。而整體貨運手頭訂單似乎過多,出現付運缺口。該行維持中國遠洋“中性”評級,目標價由3.8元升至4.55元;中海集運目標價則由2.2元升至2.63元,評級“減持”。